【光电科普知识】系列41:散热对高亮度LED影响究竟有多大? |
发布日期:2024/12/9 点击率:213 |
LED散热技术诞生于2000年,由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制造而成,工作原理为辐射复合发生电致发光,是最常见的散热方式,用铝散热鳍片做为外壳的一部分来增加散热面积。
LED显示屏及其节能环保的特性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。一般来说, LED灯工作是否稳定,品质好与坏,与灯体本身散热能力息息相关。目前高亮度LED灯的散热,常常采用自然散热,效果并不理想。
一、对寿命的影响
LED光源打造的LED灯具,由LED、散热结构、驱动器、透镜组成,因此散热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,如果LED不能很好散热、它的寿命也会受影响。
(1)热量管理是高亮度LED应用中的主要问题
由于III族氮化物的P型掺杂受限于Mg受主的溶解度和空穴的较高启动能,热量特别容易在P型区域中产生,这个热量必须通过整个结构才能在热沉上消散;LED器件的散热途径主要是热传导和热对流;衬底材料极低的热导率导致器件热阻增加,产生严重的自加热效应,对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产生毁灭性的影响。
(2)热量对高亮度LED的影响
由于热量集中在尺寸很小的芯片内,当芯片温度升高,会引起热应力的非均匀分布、芯片发光效率和荧光粉激射效率下降,特别是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,器件失效率呈指数规律增加。统计资料表明,元件温度每上升2℃,可靠性会下降10%。当多个LED密集排列组成白光照明系统时,热量的耗散问题更严重。解决热量管理问题已成为高亮度LED应用的先决条件。
(3)芯片尺寸与散热的关系
提高功率LED显示屏亮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大输入功率,为了防止有源层的饱和必须相应地增大PN结的尺寸,但增大输入功率必然使结温升高,进而使量子效率降低。单管功率的提高取决于器件将热量从PN结导出的能力、在保持现有芯片材料、结构、封装工艺、芯片上电流密度不变及等同的散热条件下,单独增加芯片的尺寸,结区温度将不断上升。
二、常见散热的方法
(1)铝散热鳍片:这是最常见的散热方式,用铝散热鳍片做为外壳的一部分来增加散热面积。
(2)导热塑料壳:使用LED绝缘散热塑料替代铝合金制作散热体,能大幅提高热辐射能力。
(3)表面辐射处理:灯壳表面做辐射散热处理,简单的就是涂抹辐射散热漆,可以将热量用辐射方式带离灯壳表面。
(4)空气流体力学:利用灯壳外形,制造出对流空气,这是最低成本的加强散热方式。
(5)风扇:灯壳内部用长寿高效风扇加强散热,造价低,效果好。不过要换风扇就是麻烦些,也不适用于户外,这种设计较为少见。
(6)导热管:利用导热管技术,将热量由LED芯片导到外壳散热鳍片。在大型灯具,如路灯等是常见的设计。
(7)液态球泡:利用液态球泡封装技术,将导热率较高的透明液体填充到灯体球泡内。这是除了反光原理外,唯一利用LED芯片出光面导热、散热的技术。
(8)灯头的利用:在家用型较小功率的LED灯,往往利用灯头内部空间,将发热的驱动电路部分或全部置入。这样可以利用像螺口灯头这样有较大金属表面的灯头散热,因为灯头是密接灯座金属电极和电源线的。所以一部分热量可由此导出散热。
(9)导热散热运用:灯壳散热的目的是降低LED芯片的工作温度,由于LED芯片膨胀系数和我们常用的金属导热、散热材料膨胀系数差距很大,不能将LED芯片直接焊接,以免高、低温热应力破坏LED芯片。最新的高导热陶瓷材料,导热率接近铝,膨胀系可调整到与LED芯片同步。这样就可以将导热、散热一体化,减少热传导中间环节。
(10)PVC改良材料:具有导热功能,二次封装
三、散热技术的突破
现有的天花孔灯大多采用带翅片的铝材作为散热器。这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不理想,散热体通常会达到较高的温度。
(1)突破现有带翅片的铝材散热器散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
现有的天花孔灯大多采用带翅片的铝材作为散热器,这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不理想,散热体通常会达到较高的温度。
(2)采用绝缘散热塑料,替代铝合金制作散热体
韩国于2009年已开发出一种LED生物导热塑料,在保持散热能力与铝合金持平的同时,使热辐射能力提高4-8倍。用此散热材料制作的LED散热体能大幅提升总体散热效果。
(3)采用液态对流原理,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天花孔灯
利用安装在灯罩上的储液罐中的冷却液从灯罩上吸收的热量,同时利用冷却液在高度不同的两个储液罐之间的自然对流,将冷却液从灯罩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,从而使天花孔灯的灯罩得到很好的冷却。
(4)可以灵活转动,便于安装
由于连接在两个储液罐之间的冷却液对流管具有波纹管结构,而且该波纹管结构可伸缩及弯曲变形,所以不会妨碍灯罩的灵活转动,也便于安装。
以上内容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告知删除,谢谢! |
【打印此页】 【返回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