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标《隧道 DFLED 灯》正式发布实施:填补行业空白,引领绿色照明新范式
发布日期:2025/6/23    点击率:21

2025 年 5 月 26 日,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导、12 家权威机构联合起草的T/CAB 0410—2025《隧道 DFLED 灯》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。这一标准的落地,标志着我国隧道照明领域从 “技术分散” 迈向 “规范统一”,为保障隧道交通安全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、推动行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核心依据。


一、标准核心内容深度解读

  1. 技术规范与应用场景
    该标准适用于隧道 DFLED 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涵盖生产、检验、安装及使用环节。具体包括:

    • 分类与型号
      根据功率、光效、安装方式等维度划分产品类型,满足不同隧道长度、车流量及环境需求
    • 结构与性能要求
      明确灯具的光学设计(如蝙蝠翼型配光、低位照明布局)、散热系统(微槽群复合相变技术)、防护等级(IP66/IP67)及电气安全指标,确保在潮湿、粉尘、振动等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
    • 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
      通过光通量、色品坐标、寿命衰减等测试验证产品可靠性,并规定型式检验与出厂检验流程,杜绝劣质产品流入市场。
  2. 核心创新点解析

    • 光环境优化设计
      标准引入 “视觉参考系构建方法”,通过软件模拟与实体试验,确定 DFLED 灯的布灯高度(3.5~4.5 米)、间距(10~16 米)及动态调光策略,平衡照明安全与节能需求。例如,隧道进出口段采用多色彩、多频率发光标,缓解驾驶员 “黑白洞效应”;中部区域通过低频、中频、高频视觉信息流强化方向感与节奏感,降低驾驶疲劳
    • 智能控制与能效管理
      支持根据车流量、外部光照、天气条件实时调节亮度,通过单灯控制电源与中心监控系统联动,实现 “车来灯亮、车走灯暗” 的精准照明,较传统 24 小时常亮模式节能率可达 39.6% 以上
    • 绿色低碳技术融合
      鼓励与分布式光伏、储能系统集成应用,如贵州兴义环城高速通过 “DFLED 灯 + 光伏供电” 模式打造 “零碳隧道”,年节约用电超 160 万千瓦时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8191 吨

二、行业痛点与标准价值凸显

  1. 传统隧道照明的三大瓶颈

    • 安全隐患突出
      高压钠灯显色指数低(<30Ra)、启动时间长,易导致驾驶员视觉疲劳与事故风险;部分 LED 灯具光分布不均、眩光严重,干扰行车安全
    • 能耗居高不下
      隧道照明占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能耗的 30%-40%,传统灯具能效普遍低于 60lm/W,且缺乏智能调控,造成能源浪费
    •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
      市场缺乏统一标准,部分企业以次充好,灯具寿命不足 5000 小时,维护成本高
  2. 团标实施的里程碑意义

    • 填补技术空白
      国内首次针对隧道 DFLED 灯制定专项标准,在光效(≥140lm/W)、寿命(≥50000 小时)、光衰(10000 小时 < 3%)等关键指标上超越传统 LED 灯具,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
    • 规范市场秩序
      通过统一检测方法与认证体系,淘汰低质产品,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。例如,标准要求灯具必须通过光生物安全、电磁兼容等测试,从源头保障质量
    • 赋能绿色基建
      标准将 “低碳化” 贯穿全流程,鼓励采用高光效芯片、环保材料及可再生能源供电,助力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。贵州兴义环城高速等项目已验证,DFLED 灯结合光伏技术可使隧道能耗降低 70% 以上
  3. 与现有标准的差异化突破
    相较于国标 GB/T 24908-2010(通用 LED 灯具要求),本团标聚焦隧道场景特殊性

    • 光学设计
      强化蝙蝠翼型配光、低位照明等技术,提升路面亮度均匀度(U0≥0.4)与纵向均匀度(Ul≥0.7),满足《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》要求
    • 环境适应性
      明确灯具在 - 40℃~+60℃温度范围、95% 湿度下的运行稳定性,适应高原、沿海等复杂气候。
    • 智能互联
      预留物联网接口,支持与隧道监控、通风、消防系统联动,为未来智慧交通升级奠定基础

三、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

  1. 产业链协同升级

    • 上游
      芯片厂商需提升深紫外激发荧光粉、全光谱 LED 技术,满足标准对光效与显色性(Ra>80)的要求;材料企业应开发高导热陶瓷、抗老化密封胶等新型组件
    • 中游
      灯具制造商需优化光学设计(如采用非球面透镜、微结构反光杯)与散热方案(如热管 + 鳍片一体化设计),并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
    • 下游
      业主单位应优先采购符合团标的产品,在隧道改扩建中逐步替换老旧灯具。福建福泉高速等项目已通过 “原位置替换” 模式实现节能率近 40%,验证了改造可行性
  2.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

    • 政策激励
      建议将符合标准的 DFLED 灯纳入绿色采购清单、节能产品认证目录,并对应用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碳排放配额奖励。贵州省已通过 “阳光存折” 项目对光伏 + DFLED 隧道给予电价优惠,推动模式复制
    • 市场机制
      探索 “合同能源管理(EMC)” 模式,由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改造,通过节能收益分成实现多方共赢。例如,云南干海子隧道采用智能调光系统后,年节约电费近 20 万元,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3-5 年
  3. 技术迭代方向

    • 光健康与舒适性
      研究 DFLED 光谱对驾驶员生理节律的影响,开发动态色温调节(如 3000K~5000K 自适应)与无频闪驱动技术,降低视觉疲劳
    • 能源自洽系统
      推广 “光伏 + 储能 + DFLED” 一体化方案,在无电网覆盖的偏远隧道实现能源自给。贵州兴义环城高速通过光储充系统,已实现隧道照明 100% 绿电供应
    • 数字孪生与预测性维护
      利用物联网与 AI 技术,实时监测灯具温度、光衰、故障信号,通过数字孪生模型优化维护计划,降低运维成本

结语:以标准为基,点亮隧道照明新未来

《隧道 DFLED 灯》团体标准的发布,不仅是技术规范的革新,更是行业生态的重塑。它通过安全、节能、智能、绿色四大维度的突破,为我国隧道照明高质量发展划定了 “硬杠杠”,也为全球交通基础设施低碳转型提供了 “中国方案”。随着标准的落地实施,我们期待更多 “零碳隧道”“智慧隧道” 涌现,让每一束 DFLED 灯光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、能源的节约者、创新的引领者。



以上内容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告知删除,谢谢!
【打印此页】 【返回】
Copyright ©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7054025号
版权所有:天下知光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